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刚刚建好的心血管大楼的科室墙上,挂着历届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援藏专家的照片,内一科主任医师铭勇如数家珍地介绍:“这位是帮助我们创建胸痛中心的黄晓忠主任,那位是带教介入手术的董豪坚医生……”照片里这些穿着白大褂的身影,连缀成跨越三千公里的生命纽带。
粤藏同心,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在介入室的无影灯下,次仁罗布医生正专注操作仪器。冠脉造影图像在屏幕上清晰显现,他娴熟调整导管位置,准备为患者植入心脏支架——这些曾需千里外专家操刀的技术,如今已融入本地医生的日常。
“能在林芝用这么先进的技术救治病人,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次仁罗布完成手术后感慨道。他身上这份沉甸甸的“武艺”,正是粤藏同心浇灌的“心”希望。
时光倒回至2017年之前,林芝遭遇急性心梗患者只能依靠溶栓等有限手段苦苦支撑。铭勇仍清晰记得那时旧院区的窘迫:“氧气供应和急救设施简陋,抢救设备远离病房,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高原环境、饮食结构等因素使冠心病成为“高原杀手”,而转诊拉萨或成都需耗费数小时黄金时间。
转机始于广东援藏医疗队的到来。那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跨越千里落户高原,为林芝心脏介入技术埋下种子。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专家更是接力多年驻守高原,从零开始创建胸痛中心,手把手培养出普布扎西、次仁罗布等一批本地骨干。
铭勇见证了这一蝶变:“如今科室年完成冠脉造影等手术超280台,急性心梗患者已无需依赖援藏医生即可就地抢救。”如今林芝心内科已能辐射周边六县一区,还有不少其他市、区的患者专程来此治疗。
广东智慧培厚高原根基
对西藏而言,人才断层曾如高原天堑般横亘。铭勇1993年初到林芝时,医院尚未细分科室;到如今仅内一科已发展成20人专业团队,开放29张病床。这背后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专家以“院包科”模式深度帮扶。
铭勇对此深有感触:“2000年前往广东进修,第一次目睹冠脉造影时,未曾想2017年它能在林芝扎根。”更可贵的是,援藏医生们悄然播下了“带不走”的医术火种。铭勇、次仁罗布等多位同事带着在广东锤炼后的技术归来,成为支撑科室的中坚力量。
硬件方面的跨越同样令人瞩目。由广东省援建、当地配套投入的心血管大楼已于今年4月投入使用,全自动化操作、完善复苏室和整洁的材料存放区,与旧院区形成鲜明对比。“尽管与不少省份相比,我们在技术上仍有差距,但我们的操作性和急救能力上已跻身西藏前列。”他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今,广东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刚入藏不到一月,省人民医院心血管辅助诊断科主任医师张莹便已争分夺秒开启工作,她在查房时敏锐发现:“这里对危重病人的识别与处理能力有待加强。”于是立刻与ICU医生筹划专项培训,将危重症救治能力作为接下来的重点。
“我不是一个人,在我身后是整个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的力量。”张莹望着窗外的雪山说道,“现在的我作为桥梁纽带,要让粤藏医疗协作的薪火继续传递。”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唐亚冰 发自西藏林芝
专题报道>>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粤货“闯”南亚有了高原新捷径:从这个陆地港出口省时近一月
●从“14世纪”到“10后”:百年非遗湘巴藏戏的传承接力
●宗山脚下多民族社区的“幸福密码”
●千年非遗氆氇,“织”入世界版图
●沙地芦笋飘香港岛!青藏高原有机芦笋首获“港澳通行证”
●睇银河落人间!羊卓雍措内环线8月正式通车
瑞和网-瑞和网官网-配资网络炒股-正规配资炒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