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华赋新遗”团队前往贵州省黎平县永从镇,实地走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字传播先锋与文化研究者等,为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索新路径。
“六岁学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81岁高龄的吴品仙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向队员们介绍侗歌的大歌种类与艺术精髓,如数家珍,并回忆起自己多年来苦练打磨侗歌演唱的故事。
在采访另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玉莲时,谈及侗族文化精髓,她忍不住即兴清唱,空灵的嗓音让队员们大开眼界。吴玉莲曾于1986年以领唱身份率团登上法国金秋艺术节的舞台,在当时颇为轰动。
这引发了队员们的思考,如何让深山侗歌穿透地域壁垒?团队在黎平县返乡青年、电商带头人张国丹身上找到了创新答案。
这位县级侗族大歌传承人,承父遗志返乡,用镜头记录濒危的侗族文化。“村里现在大多是老人、孩童,再不记录,侗歌可能就慢慢消逝了。”近年来,张国丹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侗民生活、传唱古老歌谣,吸引了全网超200万粉丝关注。
队员们还发现,张国丹创立了“直播+旅游+特产”模式,组建“夜郎公主”女团登上央视,推广香禾糯、辣椒酱等农产品,还打造了“梦歌田园”文化基地,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侗族风情。
“以数字赋能,不但能让歌声传出深山,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时代活力,还能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引擎。”“华赋新遗”团队队长杨瀚文说。同时,他和队员们也在思考,在非遗保护方面,接下来应该如何帮助当地以及更多乡村找到能够广泛推广的具体路径。
对此,团队拜访了深耕侗族文化研究的学者、黎平会议纪念馆原副馆长杨祖华。“以前,人们以唱歌来表情达意,但现在大家习惯通过手机信息来交流,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剧变,让口传心授的非遗尤为脆弱。”杨祖华坦言。他认为,新媒体确实拓宽了传播渠道,但非遗文化传承的核心在于文化吸引力、产品独特性与传播畅通性的结合。
团队了解到,黎平县正在实施一系列助力非遗传承的新举措,包括邀请网络博主深化文化宣传、加快建设电商产业园等。接下来,团队将深入探索,帮助当地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效应,为非遗传承找到可行的具体举措。
南方+记者 姚昱旸
瑞和网-瑞和网官网-配资网络炒股-正规配资炒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